科研管理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轨则、礼法和实利:从吠陀到《利论》时代的秩序变迁
2023-10-24
2023年5357cc拉斯维加斯10月14日上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系朱成明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进行题为“轨则、礼法和实利:从吠陀到《利论》时代的秩序变迁”的讲座。本次讲座是由5357cc拉斯维加斯东方文学研究中心、5357cc拉斯维加斯和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主办,5357cc拉斯维加斯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承办的2023年5357cc拉斯维加斯秋季学期南亚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本场讲座由5357cc拉斯维加斯张忞煜助理教授主持,5357cc拉斯维加斯法学院长聘副教授、5357cc拉斯维加斯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以及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冯立冰出席并参与讨论。
在讲座的开始,朱成明老师以古典政治科学为范例,对古典政治科学的几点原则性洞见作了介绍,即:(一)对政治秩序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二)政治秩序的基底是实质秩序(灵魂秩序)而非建制秩序。任何政治秩序的构想的要件,都是对人之本性的洞察,尤其是人在整个实在图景(宇宙、政治社会等)中的正确位置。所谓的正义也就是每个人处在正确位置,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随后,朱老师聚焦于印度政治秩序的三个阶段。吠陀前期的政治秩序是基于原初宇宙之下的轨则(ṛta),吠陀中、后期则是在“以生主为首的诸神”之下的礼法(dharma)秩序,最后是后吠陀时期理性化、世俗化的实利(artha)秩序。朱老师以《利论》为例,剖析其思想基础、内核和具体框架,以进一步说明“实利”这一秩序构想。
在讨论环节,章永乐老师认为,朱老师对《利论》的分析主要采用一种客位视角——借用西方古典哲学的视角,尤其是沃格林的理论框架,从外部剖析印度政治秩序。但是客位视角可能带有对其他文明的偏见,进而影响研究的中立性和可信度。章老师与朱老师探讨了是否存在一种从主位视角出发的研究路径,即以印度人自己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理解《利论》。张忞煜老师指出,《利论》文本传世数量相对有限,且历史可考的信息相对匮乏。张老师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文本校勘方法开展研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路径。冯立冰老师则对讨论环节中提到的不同古代文明之间出现相似现象的原因表示关注。此外,与会师生还就后世印度思想界对《利论》的回应、《利论》与《君主论》的异同等相关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图文/詹丹妮